走进位于贵池区杏花村大道的池州烈士陵园,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。入口闸门旁,“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”的标识,在周边葱茏草木的映衬下,更显神圣。
这座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红色圣地,整洁的步道两侧松柏挺立,67座烈士墓静静排列,71位池州籍英烈在此长眠。他们为了池州解放与人民的幸福生活,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烽火岁月里。
“陵园始建于1990年,2011年进行过一次升级改造,现有纪念设施70多处,展陈实物120余件。整体以烈士纪念塔、烈士墓园为两翼,把安葬区、缅怀区、参观区、接待服务区自然串联,就像一幅立体的红色记忆长卷。”陵园管理处主任朱俊杰边走边介绍,“那座28米高的纪念塔很有深意,既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28年艰苦斗争建立新中国,也暗指1928年中共贵池特支成立,池州红色革命自此开篇的历史。”
从室外转向室内,专职讲解员章宁站在史料展板前向参观者讲述:“这里记录了凌霄、陈仲亭、方瑛等众多英烈的故事,尤其是凌霄烈士,作为池州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、皖南党组织的创建者,他的事迹一直是我们展陈的重点。”
谈及凌霄,章宁的语气饱含敬重:“凌霄烈士的影像资料极度匮乏,仅存一张残缺照片,鼻子以上部分全被烧焦。为了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烈士风采,我们从未放弃寻找完整影像的努力。”这份执着终于在2019年有了回响。朱俊杰指着墙上的一张戎装照:“这张照片,就是我们和烈士后人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找到的凌霄烈士黄埔军校毕业照。当时,凌霄烈士的孙子凌万来发出‘寻找凌霄烈士照片’的求助信息,历时10天,终于在广东省档案馆找到了这张凌霄烈士在1926年拍摄的黄埔军校毕业照。现在每一个来陵园参观的人,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位29岁就为革命牺牲的烈士,是何等英姿勃发!”
“这张照片的意义远超影像本身,它是陵园守护红色记忆的见证。我们将照片放大陈列在纪念馆最显眼的位置,还据此更新了展陈内容。更让人欣慰的是,借助这张珍贵影像,我们与高校的联动也有了更生动的载体。”朱俊杰指着一旁的《凌霄革命绘本》,“这本绘本就是我们联合安徽师范大学‘红色青春守护人’工作室编制的,里面特意用了这张照片里的形象。”不仅如此,池州烈士陵园还和安师大一起开展碑文敬读活动,并邀请师生为23位池州籍烈士画像,送到亲属手中;与池州学院共建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时,也把凌霄烈士的事迹作为重要教材,让年轻人在触摸历史中感悟初心。“我们创作的《在皖南播种革命火种的凌霄烈士》短视频,还获得了全国‘追寻先烈足迹’活动的优秀作品奖。”
除了用珍贵影像还原历史,这里更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,让红色记忆跨越时空、代代相传。“线上我们打造了VR虚拟展馆,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英烈事迹,哪怕远在千里,也能云端追思;线下则‘走出去’进校园、进企业,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。”章宁表示,“每一次收集整理史料、拍摄展播视频,都是在为历史存档,让英烈精神永不褪色。”
对历史的敬畏,在一次次讲解中愈发深刻。章宁记得,曾有一群幼儿园孩子站在烟墩惨案半景画前,被画面里的硝烟吓得攥紧她的衣角。“我告诉他们,当年的人也曾害怕,但正是无数人不惧牺牲,才换来了现在的安稳。”看着孩子们从啜泣到睁大眼睛,再到小声说“我也要做勇敢的人”,她忽然懂得了这份工作的意义。
前来参观的池州学院大二学生胡钱敏被英烈事迹深深打动。走出纪念馆时,她和同学特意领取了一份《池州市英烈事迹志愿讲解员登记表》:“那些永远停留在青春年华的烈士,有的和我们同龄,却在危难时用血肉铺路。我们现在能安心坐在教室里学习,这都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。今天,我们要让更多人熟知革命先烈、传承红色血脉。”
穿过纪念馆的回廊,朱俊杰指着墙上的活动剪影,自豪地说:“能成为‘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’,不仅在于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历史,更在于我们始终在用行动让红色基因传下去,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,都能承接起‘铭记与传承’的接力棒。”
他停在“红耀池城宣讲团”的合影前:“我们组建的这支宣讲团,召集烈士后人、功臣模范和像章宁这样的英烈讲解员,深入机关、校园、乡村开展宣讲200多场,15万余名中小学生听过这些红色故事。章宁主讲的微党课《一张红色老照片》更是在全省红色讲解员大赛中拿了烈士纪念设施组三等奖,把身边的英烈故事讲出了感染力。”
陵园先后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、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、安徽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等20多个称号,并被纳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精品旅游线路,区域影响力持续提升。据统计,自烈士纪念馆开放以来,年均接待祭扫参观人员20万人次,成为市内外群众追寻红色记忆的重要目的地。
园内的松柏愈发挺拔,如同传承英烈精神的信念愈加坚定。朱俊杰谈及未来的规划:“我们正计划对烈士纪念馆实施改陈布展,通过更生动的方式全面呈现烈士的英雄事迹与牺牲精神,让这片红色阵地的传播力、影响力越来越强。”